查看原文
其他

刘冰:技术与机制协同创新,多方共筑科技期刊生态圈

人民网 学会服务365
2024-08-24


点击观看视频


9月25日,两院院士、高校校长、期刊编辑和学术领导汇聚北国长春,以第十六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为契机,深入交流与研讨中国科技期刊的创新方向和发展趋势,共同助力中国科技期刊的世界一流化进程。


人民网围绕“合作共赢,赋能未来——共筑科技期刊发展生态圈”的论坛主题,对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刘冰进行专访,探讨互联网语境中的科技期刊生态圈的建设路径。


一、重视科技期刊大众化传播

强化期刊公众服务能力


刘冰说:“科技期刊应该加强在公众传播的力度,科学传播不但要对小同行服务,还应服务于更广泛的大众。”


科技期刊的大众传播,是科技期刊以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为核心,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手段,向社会公众传播科技期刊平台的科研成果、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刘冰认为,科技期刊的传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期刊编辑自身具备科学传播的素养,他说:“将科研成果面向大众,需要编辑具有多方面的素养,比如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品牌的推广能力等。”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科技期刊通过科学传播方式发挥出了平台优势。中华医学系列杂志的科普杂志将关于疫情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科普语言,让人们更早、更快地了解有关新冠肺炎病毒的知识,从而助力全民科学地防疫。”刘冰说。


刘冰介绍,中国科协为提高科技论文转化科普内容的效率,打造了“和公众见面”的机制,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参与了这样的行动。他说:“期刊尽可能地把一些有价值的、对公众健康有益的论文,用科普的语言描述出来,发布在公众号和科普杂志上,助力提升公众科学知识水平。”


二、迎合互联网情境,提升技术创新


在互联网技术为期刊出版带来的产业机遇中,刘冰说:“互联网情境下,科技出版不仅是从纸上搬到网上的变化,另外增加了出版效率、出版效果的提升,比如开创了优先出版、增强出版、预出版等多种模式。尤其近些年来的数据出版、视频出版范式的创新,为出版行业的升级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刘冰介绍,视频出版、数据出版不仅仅是作为增强出版效率的一种手段,现已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出版新模式。“还有即时出版,包括对话、数据集、代码实时的传播,也变成了一种互联网技术变革下的出版模式。”他说。


基于出版行业在互联网情境下出现的新模态,刘冰认为,互联网的多元化给出版部门的科学传播工作,带来了挑战性,需要行业从业者积极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够与时俱进地跟上技术环境变化。


三、健全科技期刊评价生态

共筑科技期刊生态圈


科技期刊生态圈的建设,离不开期刊环境各个方面的人,如出版机构、管理者、编辑、学者、科学家等。当所有的力量汇聚到一起,才能形成支持中国期刊生态发展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刘冰说。


刘冰认为,创新出版技术、提升期刊编辑水平等促进期刊发展的手段需要有制度基础,不能脱离健全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期刊产业链全方位的提升需要优良的评价生态,刘冰说,建设一流科技期刊,需要综合编委的要素、编辑的要素、出版平台的要素、服务的要素、传播的要素等,国家当前在全方面优化评价生态的政策中加大了力度,科技部、教育部出台了破“四唯”、代表作制度等文件,中国科协主导了分级目录评价推进期刊等效应用建设,出版行业应该抓住机遇,将回流的论文以更好、更快的速度传播出来。


优良的学术传播和期刊发展生态是多方合作共建,刘冰说:“随着国家整体上提高经济和科研实力,中国科技期刊应该加强合作,行业从业者提升素质,行业管理者优化政策,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建设推动。当多方主体汇聚成一股能量,以中文为主体的中国科技期刊和一批面向世界的一流英文科技期刊会迎来更加稳定、积极的发展,发挥面向世界传播和面向国内教育培训的积极作用。”


来源 | 人民网


 往期热文回顾:

● 杨海平:新技术给科技期刊发展带来新挑战

● 曹健林:高质量论文留在中国期刊上 中国科技期刊界“守土有责”

● 张立:知识服务和融合发展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由丨学会服务365 xhfw_365丨精编发布

欢迎留言、分享、点赞

转载、投稿、咨询

邮箱:xhfwzx_wx@163.com

小福团微信:xft20200115


———— 猜你喜欢————

(点击蓝字跳转)

学会百问研究视窗法律小讲堂举个好栗子


版权保护声明:

本公众号选发有优质传播价值的内容,可能会对内容做部分删节修改。我们极其尊重优质原创内容的版权,如本号所选内容未能联系到原文作者本人,请作者和小福团联系。


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会服务365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